学术前沿
编者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四届夏季峰会主题报告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碰撞思维、交流思想,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共绘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蓝图。现将大会专家报告的精彩部分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
运用现代技术发展中药大健康产业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当以人类健康为主要方向。
中药大健康产业是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新型产业。
中药大健康产业不仅仅是医疗,也不仅仅是几万亿的产值,更多的是有重要的效益,它可以优化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城镇就业,特别是帮助脱贫、保护生态、支持医改。
中医药传统知识不仅要好好加以保护,更要运用现代技术发掘精华,创新发展。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中医学的很多理念包括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以及复方治疗,和现代的精准医疗、预防医学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药的很多经验、技术,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必须学会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研究和诠释它。
目前,中医药面临重大的需求和发展机遇,中医药现代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和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的成果、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生命科学发展,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
关注“一带一路”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医药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互动和交流是源源不绝的。
“一带一路”沿线是连接当今中药使用最广泛、市场交易最活跃区域的关键纽带。截至2014年,在传统医药领域,我国先后与外国政府/组织签订了83项合作协议。签署国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药资源存在着危机。共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所以,我们提出“一带一路”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为此,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规划部署,我们专门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一带一路”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地。利用这样一个基地,我们提出了外来药用资源研究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沿线国家传统医学的研究,对它的理论、技术、标准和产品进行互联互通。我们提出了打造“四新”:新理论、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此外,还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品牌的塑造与保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
建立中医药科研转化新模式
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已经提出了经脉、经络、络病这些概念。在国内专家共同努力下,我们做了近40年的工作,初步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
络病学讲的是络病证治。络病证治是研究古人称为络病的这一类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体系,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证候类型、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分类等,依据每一类证候的治法拟定处方,加减用药。
转化医学的目标是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医学科学实践。当代中医药发展应充分吸收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遵循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创新药物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优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制,传承学术思想,创新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重视组方原创,加快新药研发,促进产业发展。
我们应该坚持以络病理论的创新带动临床有效性组方及新药研发,建立中医药科研转化新模式——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尔文·内尔:
把离子通道引入中药有效成分研究
身体表面能感受到热和冷,控制冷热信息的开关是什么?最后,我想到了辣椒素,辣椒素可以对身体散发一种热的信号,带来的肯定就是当你吃它的时候,感觉到热,控制热信息的开关也就打开了。
同样,我们现在有很多正在进行的研究,是把离子通道引入到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研究这些中药有效成分起作用的机理是不是也跟某些离子通道有关。
在文献中一查就能发现,现在有很多涉及到中药的研究中都严格地描述了一些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
正确的离子通道开合还跟人体免疫有关。在中药的研究领域,比如研究怎么把钙离子通道打开,怎么检测它,它和人体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等,这都是今后进行中药研究的一些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呵护整体健康 倡导反向医学
医学应该是对病人“整体健康”的呵护,不能忽略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现代医学一味地向技术发展、向微观渗透,所带来的弊病不可小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样的研究方法又过于局部和片面,所以通常导致研究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不大。
“反向医学”倡导的是结果导向型研究,即在先取得临床效果后,再往上游的机制研究溯源。好比,当我们做结构的时候要想到功能,做立体的时候要想到载体,做瞬时的时候要想到长期。
大家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药物功效,老药新用,多学科、多系统整合用药,学会正用、反用、巧用药物,为病人的健康服务。
国医大师王琦:
体质学研究可以更好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研究为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日本和韩国都在开展体质医学研究,现在应用最广的是中国的中医体质学说。
韩医四象医学依据人体内阴阳含量的多少,将人分为四类,类似于中国的体质学,其理论源于中医的《灵枢·通天》。日本一贯堂医学也创立了体质医学体系。
我们的中医体质研究人员提出“体质三级预防学说”,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为大面积人群“治未病”提供方法与途径。首先是生命前期的防护,即把“治未病”提到在母体中时。其次是临床前期的调控,即对亚健康人群的防护。再次,在个体化养生保健中,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屠呦呦团队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
中医药献给人类健康一份礼物——青蒿素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告诉我们:中西医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
我们回顾一下整个青蒿素的研发历史,可以看到: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成功的基础;在困境面前要坚持不懈;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这些都是发现青蒿素的基础和条件。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医药的原创思路与现代科技结合,可以产生原创性成果,这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葛伟韬整理,图片由记者葛伟韬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筛选模型
下一篇:癌症领域的“两面派”?抑癌蛋白也可能助癌